40个!东莞理工学院又一批科研项目获“国自然”资助!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发布了《关于202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集中接收申请项目评审结果的通告》,东莞理工学院获批202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项,其中面上项目10项,青年项目29项,外国学者研究基金项目1项,获资助经费总额1345万元。
经初步统计,东莞市共获批202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31项,获资助经费总额5161万元,位列全省第三,居地级市首位,其中获批数量超过10项的单位共6家,东莞理工学院排名第一。
今天,我们走近今年获批项目的几位教师代表,了解他们的项目内容,也请他们分享在东莞理工学院做科研的体验。
以科研护航“绿水青山”
我国磷石膏造成的环境污染和隐患十分突出,其资源化综合利用该怎么进行?这个问题未来或有答案。
近年,生态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黄海明教授所带领的团队关注到我国磷石膏污染问题日益显著,寻找妥当处理磷石膏及剩余污泥的方法已刻不容缓。在开展大量实地调查后,黄海明及团队提出了“磷石膏与剩余污泥共热解固化机制及其产物资源化利用效果研究”这一课题,并获批202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该项目针对磷石膏土壤化利用过程中面临的可溶性磷、氟化物、有机质及微量重金属浸出等生态风险,拟采用剩余污泥与磷石膏共热解炭化,在实现污染物双向协同固化的同时,形成具有良好磷吸附性能的复合材料,用于含磷废水的处理。而磷吸附饱和后的复合材料则可进一步作为缓释磷肥和土壤改良剂,用于土壤耕种,实现磷石膏与剩余污泥的最终处置。项目研究取得的成果,将有助于实现磷石膏与剩余污泥协同处置和高效利用,可为广东乃至全国的生活污泥、含磷废水处理提供新的思路和技术。
“护航”祖国的绿水青山,是黄海明科研工作的主线,也是黄海明的科研“兴趣”所在。在此驱动之下,黄海明始终坚持在科研一线,埋头于污水及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这一领域的研究。而支持他在此领域持续深耕的,有团结给力的团队成员、优越稳定的科研环境,还有宽松的学术环境。“学校不‘折腾’科研人员,我们就可以不受束缚地往自己感兴趣的方向深入研究。”黄海明说。
在得知课题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后,黄海明及团队成员们都无比激动,这意味着团队日以继夜的前期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的高度肯定。在充裕的经费支持下,团队后续研究也能获得更好的保障。黄海明说:“建设‘绿水青山’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广大劳动人民都能享受到的最大福祉。为此,我们会矢志不渝、埋头苦干,不辜负国家期望,早日让项目结出喜人的硕果。”
为真理而上下求索
“知道项目获批的时候,当然是开心的,但很快也回归平静。”机械工程学院特聘副教授海洋说。今年,她所主持的项目“基于中子衍射技术的稳定B2 CuZr相非晶合金复合材料制备”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为她近4年的努力带来了一个强有力的正向反馈。
海洋主要研究方向为基于同步辐射/中子衍射和小角散射的非晶合金复合材料结构与性能研究。
刚开始科研时,海洋主攻的是小角散射方向。而伴随着学科的发展,她意识到衍射技术在未来发展也具有巨大优势,加之希望自己的科研能让同学们在课堂上接触到学科更前沿的动态,海洋的研究重心逐渐向中子衍射延展。
这次获批项目正与衍射技术紧密相关。在ZrCu基非晶合金复合材料中,由于高的马氏体转变温度和淬火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共析分解,会使B2 CuZr相的稳定性受到破坏。该项目利用中子衍射穿透性强,可以准确获取微小晶相信息的特点,研究制备具有稳定B2 CuZr相的Zr基非晶合金复合材料的工艺路线,并获取微量元素、预先晶相的存在对稳定均匀的B2 CuZr相制备的影响。通过这一研究,该类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将有希望得到更大空间的提高,其应用范围也将得到进一步扩展。
该项目是主要依托大科学装置来进行的材料微纳结构研究,学校与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和香港城市大学共同建设的国内首台中子全散射谱仪——多物理谱仪,为海洋的课题研究提供了巨大帮助。海洋感叹道:“对松山湖的科研工作者来说,这样的地理位置是很有优势的,既节省了时间,更提高了效率。”她回忆起七八年前,国内只有上海和北京才有大科学装置,海洋经常需要在一天之内在深圳和上海往返,一天下来只能做一个实验,效率难以保障。当东莞科研力量与科研基础设施日渐加强,近距离带来的便捷让海洋得以兼顾课堂教学与实验。她还常常参加松山湖园区内的学术会议,与业内优秀前辈一起交流,实现行业信息共享。
从小角散射到衍射技术,推动她步履不停向深处探索的是对真理的渴望——“我就是想知道为什么。”而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她也在努力引导同学走好科研之路。不管是讲好一节课还是做好一个课题,都需要投入大量的心血。这中间难免会有时间的冲突,带来不同的压力,但每当同学们因为课堂例子产生对科研的兴趣,或者从自己这里得到科研的启发时,海洋心中又涌现出了满满的自豪感。
去年,一位已经毕业的同学联系海洋,向她请教问题。这个小小的举动给海洋带来大大的成就感。她说:“看到有学生真的可以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感觉自己的讲授得到了反馈,内心由衷地感受到喜悦和开心。”
探索紫贻贝的“大作用”
2020年9月,何小勇来到电信工程与智能化学院任教,在东莞理工学院开启新的一段科研与教学之旅。经过4年的努力,由他主持的项目“基于飞秒 LA-SIBS 的重金属元素胁迫紫贻贝可视化在线诊断研究”成功获批202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该项目以广东沿海的汞、镉污染及紫贻贝为研究对象,创新性地提出结合飞秒 LA-SIBS 技术与多元分析模型的方法。此举不仅有效克服了生物基体效应,提升了重金属检测灵敏度,还能解析不同生物体内重金属的吸收、转移和富集机制,进而建立可视化在线诊断系统,为海洋重金属检测中元素浓度低、金属暴露下的毒理性研究提供崭新途径,有力推动该技术在海洋学领域的应用。“可以为海洋重金属污染问题提供高效的环境检测与监控手段。”何小勇介绍道。
为什么会选择小小的紫贻贝作为研究对象?背后是一段跨越2000余公里的“缘分”。崂山实验室一位老师曾给何小勇寄来一份紫贻贝样本,何小勇在进行检测时,突发灵感:贝类生物与海里的沉积物接触频繁,爬行速度缓慢,通常不会迁徙至其他海域。因此对于其所在海域来说,贝类体内的重金属含量有一定代表性,可以呈现这一海域重金属污染的具体指标。
东莞理工学院的科研环境则为这一灵感的落地提供了有力支撑。飞秒的脉宽极短,与物质接触时间短暂,对物体的破坏程度相对较轻。而通过 SIBS 的火花放电手段增强信号,能够检测出极其微量的元素,是这个课题的关键点之一。而东莞理工学院的飞秒激光器、光谱仪等先进设备,为何小勇的研究带来了极大助力。何小勇说:“当初之所以选择东莞理工学院,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这里有与我研究方向相关的科研环境和平台。”
这一项目成果的应用前景广阔。一方面将能为土壤治理、城市水体污染检测带来全新思路。另一方面,或能帮助电子、合金等行业实现加工过程中对产品各成分含量的实时监测,提高产品成品率。依托项目成果,还有望推动相关产品迭代,更精准、快速检测出样品各元素浓度,降低检测成本,为相关产业和行业带来发展的新机遇。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是党和国家推动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是高校学科建设水平、人才引育成效、科技创新实力的综合体现。
近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数量持续增加,呈现头部单位聚焦效应显著、批复率持续降低等特点。面对新挑战,东莞理工学院通过一系列新举措深入推进有组织科研,加快建设高能级科研创新平台,加强产业科技创新团队体系建设,探索建立人才体量与科研任务相匹配的工作机制,强化科研项目全过程管理及质量提升,激发关键科研群体活力成效显著,促进科研工作再上新台阶。
科研工作高质量发展也得益于近年来学校人才引进与培育、科研评价与激励等制度的不断完善。进入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行列以来,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首位战略,多措并举引育以院士、杰出人才、领军人才领衔的人才队伍,先后实现在“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项目”“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等国家级人才项目(计划)自主培育上从无到有的突破,人才队伍规模迅速扩大、质量全面提升、整体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接下来,东莞理工学院将围绕“志存高远,对标一流,加快打造湾区一流高水平大学”的目标,凝聚全体科研人员力量,系统推进有组织科研创新,推动重大原创性研究成果产出,强化创新成果转化赋能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在助力东莞高质量发展、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推动广东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来源:东莞理工学院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