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官宣!东莞全域纳入深圳都市圈!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重磅消息!广东省五大都市圈正式集体亮相!东莞市全域纳入了深圳都市圈!
12月20日,省政府网站发布了广州、深圳、珠江口西岸、汕潮揭、湛茂五大都市圈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期为2023-2030年,展望至2035年,为五大都市圈明确发展“路线图”。
其中明确,广州都市圈包括广州市、佛山市全域,以及肇庆市的端州区、鼎湖区、高要区、四会市,清远市的清城区、清新区、佛冈县;深圳都市圈包括深圳市(含深汕特别合作区)、东莞市全域,以及惠州市的惠城区、惠阳区、惠东县、博罗县;珠西都市圈指珠江口西岸都市圈,包括珠海、中山、江门三市全域;汕潮揭都市圈包括汕头、潮州、揭阳三市全域;湛茂都市圈包括湛江、茂名两市全域。
1、深圳都市圈规划
深圳都市圈由深圳、东莞、惠州全域和深汕特别合作区组成,都市圈面积约16273平方公里,是全国人口和经济要素高度聚集、城镇体系和功能较为完善的城镇密集区,区域创新能力居全国前列,内部人员往来密切,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分工体系,路网密度全国领先,要素高效流动格局基本形成。
《深圳都市圈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要求编制,是协调深圳都市圈各城市经济发展、社会民生、要素协同等一体布局的重要依据,是指导深圳都市圈各层次规划的重要纲领性文件。
规划要求,到2030年,深圳都市圈综合经济实力跃上新的大台阶,优势互补的区域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一体化合作机制基本建立,国际化水平显著提升,初步建成具有较高国际知名度的国际化大都市圈。展望到2035年,深圳都市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区域协调发展格局更加完善,跨界区域城乡协同发展达到较高水平,产业体系、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实现全面融合发展,建成具有中国气派、世界水平的创新型、国际化、现代化都市圈。
《规划》以同城化高质量发展为方向,以创新体制机制为抓手,着力推动基础设施一体高效、产业专业化分工协作、统一市场建设、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生态环境共保共治、城乡融合发展,加快构建以深圳为主中心、东莞和惠州为副中心、深汕特别合作区为增长极的“一主两副一极”功能区,推动形成由深莞穗发展轴、深莞惠河发展轴、深惠汕发展轴、与珠江口西岸都市圈协同发展轴为支撑的“四轴”区域空间发展体系。
《规划》坚持省级统筹、市县落实的工作机制,要求健全完善都市圈建设推进协调机制,建立区域间成本共担利益共享机制,推动落实都市圈一体化发展重大事项。坚持以规划确定项目、以项目落实规划,要求加强要素保障,强化重大项目管理,组织实施一批关系都市圈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坚持动态管理,鼓励社会参与,要求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监测评估,扩大都市圈建设中的公众参与,提升规划实施效能。
2、东莞中心区纳入深圳都市圈级副中心
深圳都市圈将构筑“一主两副七廊多节点”的多中心分布式结构。维育核心,发挥“一主两副”引擎辐射效应,“一主”即由深圳福田、罗湖、南山、宝安组成的都市圈核心区,“两副”即东莞和惠州中心区。
“一主两副”核心区是深圳都市圈经济增长和综合服务的核心,是带动和辐射外围地区、提升都市圈整体能级的重要引擎。
依托西部沿海走廊、中部隧洞走廊、中部谷地走廊和东部盆地走廊,串联国家现代服务业与头部企业节点(深圳会展海洋城-东莞滨海湾新区)、国家综合性科学创新中心节点(松山湖科学城-光明科学城)、湾区制造总部技术转换节点(塘厦-平湖北/坂雪岗-大运新城)和湾区先进制造产城融合节点(坪山-惠阳-大亚湾)。
《规划》还介绍,构建“1+2+N”的深圳都市圈公共中心体系。
其中,2个都市圈级副中心:由东莞中心区和惠州中心区构成,提供地区性公共服务功能,是东莞、惠州两市文化、医疗、教育、体育资源最集中的地区。
N个重点平台与区县公服中心:由原深圳特区外的宝安、光明、龙岗、大运、龙岗等城市重点平台,东莞滨海湾、松山湖、东南板块和惠州惠阳、大亚湾、仲恺构成,是区域经济发展最活跃、人口集聚最为集中地区,也是目前深圳都市圈公共服务体系短板最明显地区。规划重点建设培育共建共享的N个公共服务中心,扭转当前相对错配的梯度格局。
3、东莞布局2个轨道主枢纽:东莞东站+第二高地铁站
深莞惠中心区布局9个轨道主枢纽,发挥主城区人流集散的功能。其中,深圳布局5个,分别为深圳北站、深圳站、西丽站、深圳机场站以及坪山站;东莞布局2个,分别为东莞东站、第二高铁站;惠州布局2个,惠州站、惠城南站。
在人口与经济活跃的东莞、惠州和深圳相邻地区,通过设置虎门站、滨海湾站、塘厦站、光明城站、平湖站、惠州南站6个临界次级枢纽,与主枢纽形成高效的轴辐式结构分担主枢纽压力,支撑东莞滨海湾、深圳会展海洋新城、东莞松山湖、深圳光明科学城、塘厦、平湖北、大运新城、惠阳以及大亚湾等关键分布式节点。
其余地区结合松山湖、常平、龙岗、平湖等轨道交汇地区形成 11个次一级铁路枢纽。
4、深莞惠中心为核心,构建多中心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规划》中明确,以深莞惠中心区为核心,构建多中心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积极对接香港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充分发挥深圳、香港金融服务和专业产业服务优势,以深圳前海、福田、罗湖、南山为主中心,东莞和惠州主城为副中心,形成金融服务、生产性服务、商业商务等现代服务业体系,持续推动制造业集群、科技创新平台和现代服务中心深化合作,通过区域协同、分工明确的产业体系布局促进价值链整体跃升。
依托四大交通走廊与轴辐式枢纽体系,构建湾区级产业科技创新功能节点,沿深圳-东莞和深圳-惠州边界,自西向东构建湾区科创头部企业与现代服务业节点、国家综合性科学创新中心节点、湾区制造总部技术转换节点与湾区先进制造产城融合节点。
● 深圳会展海洋城-东莞滨海湾新区:国家现代服务业与头部企业节点。发挥临空向海的区位优势,统筹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终端、海洋经济、总部经济、科技服务、高端商务、时尚创意等高端高新产业,形成高端产业与高品质都市空间协同发展的产业组团,加强与前海平台联动,共同打造国家现代服务业中心和头部企业总部基地。
● 松山湖科学城-光明科学城:国家综合性科学创新中心节点。松山湖科学城与光明科学城将围绕打造重大原始创新策源地、中试验证和成果转化基地、粤港澳合作创新共同体、体制机制创新综合试验区四大定位,联动滨海湾新区、西丽湖国际科教城、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建设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原始创新高地和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
● 塘厦-平湖北/坂雪岗-大运新城:湾区制造总部技术转换节点。依托深圳华为、富士康等制造业总部优势,开展“卡脖子”关键技术攻关,引领资源辐射,加强产业创新协同发展,围绕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新材料及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方向,联动惠州仲恺、河源高新区,建设世界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 坪山-惠阳-大亚湾:湾区先进制造产城融合节点。形成深惠融合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等工业4.0产业集聚地区以及世界级的高新技术产业策源地。依托坪山比亚迪、中芯国际等龙头企业,协同惠阳、大亚湾和深汕特别合作区,主要发展电子、汽车零部件等产业,形成区域协同、分工明确的空间产业链布局。
● 沿东莞-惠州边界,重点构建潼湖-常平智慧产业新城节点。把握潼湖生态智慧区和常平城市副中心,以建设智能制造高地和现代产业新城为目标,加快推动常平香港城、中韩(惠州)产业园起步区、潼湖科学城、东莞东站枢纽、银瓶高端装备产业基地等片区开发建设,构筑支撑莞惠产业发展的重要脊梁。
来源:搜狐新闻整理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