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份人口大数据揭示:东莞已经不是你认为的东莞了!

搜狐焦点东莞站 2019-04-15 07:59:38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如果说未来的趋势是以深圳为中心的都市圈融合发展,为什么我们更倾向于把目光投向东莞? 回答这个问题的答案千千万,例如: 地理边界上的无缝连接、交通互联一体化、可以承接深圳产业转移的雄厚制造业基础。 甚至,《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已经明确表示:“以深圳、东莞为核心在珠江东岸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

如果说未来的趋势是以深圳为中心的都市圈融合发展,为什么我们更倾向于把目光投向东莞?

回答这个问题的答案千千万,例如:

地理边界上的无缝连接、交通互联一体化、可以承接深圳产业转移的雄厚制造业基础。

甚至,《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已经明确表示:“以深圳、东莞为核心在珠江东岸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电子信息等高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

但城市终究由一个个鲜活的人构成,从人口的角度去看,更能深刻地了解一个城市的发展和未来。

不久前东莞市统计局发布了2018年东莞统计年鉴,分析之后发现,东莞在这些年日新月异的发展中早已面目全非。

这些都可以从2010年开始说起。

节点2010

东莞GDP增速在2010年分开两段,前面是GDP增长的呼啸奔弛,后面是增长曲线的波澜不惊。2010年也是全国GDP的最后一次两位数增长,东莞跟随全国进入增速换挡。

2010年同样是东莞常住人口增长的拐点,东莞的人口增长从线性增长转为震荡波动。

当时的东莞发生了什么?

2010年的东莞刚从2009年的倒闭潮里缓过神来,大大小小的工厂没能撑过金融海啸。这一波倒闭潮带走了原本一下班就涌上街头的厂房工友,间接地影响了东莞商业、服务等多个依靠人流量的行业。

随后的扫黄全国人民都知道了,大家都说“东莞撑住”,但当时的东莞看起来要撑不住了。

但危机的另一面即是机遇,正所谓“富贵险中求”。老产业的衰退,才给了东莞让新产业出头的机会。

腾笼换鸟

金融海啸后大批企业或倒闭或迁走,GDP增速上升动力不足,产业转型和升级成为了东莞政府迫在眉睫的难点。

然而产业转型和升级就像孕妇生产,阵痛在所难免。这种痛往往会到达所能承受较大痛苦的阈值,不少城市会中途放弃,走回安稳熟悉但越走越窄的老路。

正因如此,东莞才值得尊敬:为了达成转型的目的,东莞选择了更难走的路。

1、减弱“批发和零售业”比重

相比于2010年,2017年从事“批发和零售业”人员数量减少了16万人,降比26.2%。

2、“制造业”转型

“制造业”从业人口减少了26万人,但由于基数巨大,降比不算明显。

但要考虑到东莞的“制造业”已经从2010年以前的纺织、衣服等低附加值产业大幅改变为如今的电子及精密仪器等高附加值、先进制造产业。这是从业数据无法表现的。

根据今年披露的数据显示,东莞电子信息制造业去年完成规上工业增加值1374.3亿元,同比增长11.5%;电子信息制造业占规上工业比重由2017年的34.6%提升至2018年的35.2%;对规上工业的增长贡献率由2017年的55.9%提升至2018年的60.6%。

3、高新人才数量大幅翻番

令人叹为观止的是以下几组数据:

▲2010年-2017年东莞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从业人员人口对比 数据来自东莞市统计局

可以作为一个城市创新科研能力晴雨表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的人口从2010年的6515人上升到66566人,翻了10倍有多!

▲2010年-2017年东莞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从业人员人口对比 数据来自东莞市统计局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从业人员上升23481人,涨幅达89.7%。

▲2010年-2017年东莞教育行业从业人员人口对比 数据来自东莞市统计局

能为一个城市未来人才积累、为未来发展提供动力的教育行业激增至18万人,接近2010年的三倍。

▲2010年-2017年东莞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从业人员人口对比 数据来自东莞市统计局

“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从业人数相比于2010年而言也翻了两番。

房地产:长期看人口

2010年至今,东莞人口结构完成了不可思议的转型,逐步实现从人口数量红利主导到人口质量红利主导的转变。伴随人口结构转变的,是东莞产业结构的转变,脱离原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高新产业迈进。2018年,东莞规上工业企业突破1万家,排名全省排名前列。

人口结构的转变对东莞房地产行业发展同样是巨大的推动。房地产行业有句话:“长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看人口”本质上是要看城市人口规模及购买力。人口素质提上去了,需求端购买力自然不会差。

多年转型,犹如卧薪尝胆。

东莞打够了基础,积攒够了力量,自有迸发的一天。

这一天看起来也不远了。

来源:东莞房产圈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